电话:0871 -  6514 9178
华天OA云南服务中心
 

巴纳德组织理论中的协同管理思想

浏览数:94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巴纳德。1938年,他发表了《经理的职能》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对组织和管理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提出了与传统组织和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由于他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因此人们把由他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2)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因此,—个组织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和共同的目的。

(3)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协作系统,管理者应在这个系统中处于相互联系的中心,并致力于获得有效协作所必需的协调。

(4)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根据组织的要素,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包括: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必要的个人努力、提出和制定目标。

(5)组织“效率”与个人“效率”。组织协作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单独所无法完成的目标,协作成功,达成组织目标,这个协作系统就是有效率的,反之他们会认为组织是没有效率的,就会停止贡献力量或退出组织。

1938年正处于行为科学学派的发展初期,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使管理学者开始注意使用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管理问题,注意协调好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但是巴纳德认为,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研究的重点只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强调的是行为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研究行为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而如果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要使系统运转有效,则必然涉及到组织中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问题。同时,系统之间的协调不仅包括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也包括各个子系统与大系统之间的协调。而这些问题人际关系学并没有给出解释,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社会系统学派得以产生,并将协调组织中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其研究的主导方向。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对组织的定义与传统的管理理论截然不同。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就是人的集合体,这一组织概念仅停留在对组织的表象和功能的表述上,并没有抓住组织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巴纳德是从行为的角度对组织下定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并且在管理学中首次分析了组织的组成要素,这在以前的古典管理理论中是没有的。古典组织理论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是从对管理的过程的分析中提炼出来的,而巴纳德是以自己的组织理论为基础来展开管理职能的分析,把管理者的职能归结为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和规定组织的目标,从而把管理者的职能作用同组织的要素联系起来,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从组织的要素来分析管理的职能,这也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虽然社会系统学派从组织的角度研究管理,但巴纳德认为组织的要素只包括人,不包括物和其他要素。因此,巴纳德对组织要素的划分并没有得到管理学家的承认。

从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来看,巴纳德对组织协作的论述已经包含了最早的协同管理思想,协同应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同;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和共同的目的是协同过程的要素。信息交流就是组织内和组织间的沟通,充分的沟通是协同的前提。做贡献的意愿是从个体的主观角度出发,强调协同的主动性,主动发起协同才更容易寻找到双方的价值点,因此做贡献的意愿是协同的催化剂。共同的目的是协同的价值所在,只有通过协同而实现了双方共同的诉求,协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共同的目的是协同的价值体现。